中国体育电影“举重若轻”的拓展

乒乓球在中国被誉为“国球”,竞技成绩也十分出色。 但它却很少成为中国电影乃至体育电影(多为儿童题材)的“主角”,如《中国乒乓球:绝地反击》(以下简称《中国乒乓球》)就是取材于真实的对中国乒乓球赛事和体育电影类型有着自觉的认知。 这是前所未有的。

《中国乒乓球》展现了民族体育发展史的史实,可谓一代人走出低谷、奋起反击的集体记忆。 这一主题既具有开创性意义,又具有先天优势。 随着时间的推移,下一代或下一代人似乎已经开始忘记的故事,而用体育电影类型来框定热血沸腾的体育励志片也有其商业和社会价值。 当然,难度也很明显:乒乓球虽小,却保持着伟大的民族情感。 小说与传记的平衡、历史现实与戏剧的融合必须把握好; 乒乓球运动的“运动奇观”因其运动的特点而得以形象化。 难度更大,观众的观看乐趣门槛似乎比田径、游泳、赛车或者篮球排球更高,需要更好的叙事和制作水准。 或者也可以说,在中国体育电影的谱系中,《体育女王》(1934年)、《女篮五号队》(1957年)、《沙猫头鹰》(1981年)、《女篮五号队》 《9》(2000)等经典作品,乃至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夺冠》《攀登者》等作品之后,《中国乒乓球》能否留下自己鲜明的印记可以说“风险”与“收益”并存。

中国乒乓球一直繁荣,但从1988年汉城奥运会到1995年天津世乒赛这段时间,是中国男乒走出低谷的艰难时期。 选择这段相当沉重的历史来构建故事的戏剧性并处理真相。 与小说的关系是电影创作的基础。 如何处理像传记片主角这样的人物原型,如何做到大事小事实事求是,凸显他们努力拼搏、勇于拼搏的正能量,同时也让他们有特色、有矛盾、有血有肉、有血有肉。血烟花。 显气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同时,如何塑造“阻碍力量”,包括运动员个人和团队成长的缺陷、社会媒体环境的干扰,甚至“更衣室气氛”等一些内幕信息,都是关键。故事能否吸引人。 在这些方面,《中国乒乓球》都表现出色:主教练从意大利回国竞争位置、带队治军、激活老兵、发现新人、找到秘密武器、派队员去欧洲偷窃教训等等,这些情节观众都可以想象。 但在电影中却是新鲜可看。 剧情基本按照“乱、治、练、战、挫、胜”的节奏,完成“压抑、小升、压抑、大升”的情绪起伏和热情。

电影中原型和相应角色的创作是一项有趣且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在现实与虚构之间,身体与精神相似度的处理做得很好:主教练、五虎将等主要人物个性鲜明,辨识度强; 教练组中的倪晓东、陪练代表陈文等几个虚构人物,也完成了制造“内部干扰”的任务,最终强化了团队意识; “接地气的领导”、“坏班子成员”、“记者”等人物的出现也颇为新鲜。

《绝地归来》确实是一件大事,足够鼓舞人心、足够激情,但也可以处理得轻一些。 这种“重而轻”的策略可以说是“中国乒乓球”的突出特点。 对于“人生还能奋斗多少次”的挣扎,不应该全神贯注、犹豫不决,甚至皱眉。 首先,应该是青春热血、勇敢励志。 其次,可以内紧外松,轻松举起重物。 此外,它还可以有喜剧元素。

喜剧与体育类型的融合在中国体育电影中并不是主流,尤其是根据真实事件和人物改编的“重大题材”体育电影。 近年来,借鉴国外体育喜剧电影的经验,出现了《水中五个男孩》等影片。 但毕竟只是口味和案例,一些大题材作品以戏剧为主。 由余白眉、邓超领衔的《中国乒乓》主创团队具有喜剧传统。 看得出来,他们也有意识地努力将喜剧元素融入到影片中。 就这部电影文本而言,人物的性格是喜剧可能性的前提。 主教练创新、自由、标新立异,主力队员各具“轴”、“精英”、“怪”、“帅”的特点。 球队磨合过程中,确实有过“错位情况”的适应期和阵痛期,这些都被很好地捕捉和利用了。

体育电影中喜剧的“轻松”绝不是轻浮,而是应该更好地服务于体育之美和体育动人精神的呈现,营造运动中多巴胺般的幸福感。 影片中有两个情节是明显的例子:一个例子是白民赫因违反规定被开除出队,但他想去韩国参加比赛,于是在师傅妻子的帮助下,他最后拿着师父写的自省。 一分钟后,他停下了球队的大巴,在雨中大声读了一封道歉信。 很励志,但是不落俗套,有点调皮,但是很真诚。

再比如黄肇和董帅去欧洲俱乐部踢球的时候。 黄昭很难融入比利时的环境。 他每天在宿舍看香港电影。 作为一个北京人,他被迫说一口流利的广东话。 当他去瑞典看望董帅时,他看到董帅在场上像球童一样为别人捡球,没有任何怨言。 他深受感动,于是留了一张纸条,默默回去继续“偷师”的任务。 这种处理反差有趣,能够引发观众笑与泪的微妙情绪。

《中国乒乓球》的“轻轻松松”不仅体现在喜剧与体育的融合上,更体现在对体育精神和价值观的理解上。 拼搏、永不放弃、争取胜利、团结、民族荣誉等都是体育精神的应有之义,也是中国体育电影的一贯主题。 《中国乒乓球》继承了这些内容。 但有时意义太多,会给体育带来难以承受的负担。 影片有意识地做了一些故事“减负”的工作:不坚持统一中的千篇一律,而是尊重个性、鼓励个性; 洒脱的态度中还可以附有温暖的人情味和责任感; 要想获胜,你必须愿意吃苦、承担责任,同时你还必须学会享受比赛。 一方面,这些对体育精神的理解可以更好地与喜剧元素结合,另一方面,它们也显得更加现代。 这种意识应该说对于中国体育电影的战略探索和范式跨越具有积极意义。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重要性和严重性的区别就在于“程度”。 《中国乒乓》的文本并不完善,对某些度的把握也有所欠缺。 体育电影中“动作奇观”的呈现在本片中并不是很突出,乒乓球运动轨迹的可视性与真实性之间的平衡仍有提升空间。 另外,由于文内外的一些原因,对瑞典队瓦尔德内尔等主要对手的塑造可能过于简单化。 实事求是地说,《中国乒乓》上映档期的几次调整都会对这部作品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无论最终的票房表现如何,对于中国体育电影类型的探索都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程波为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副院长、教授)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dqfcw.com.cn/kuaibao/122.html
甘肃中公教育招242人·不限户籍·往届可报·兼职全职均有招聘
智慧体育场馆建设按下“加速键”赋能全民健身